Hi-Fi发烧设备一分钱一分货 真是这样吗?

- 2024-10-25 - 创意礼品蓝牙耳机

产品详情

  耳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很多人似乎都信奉“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这并非是不能够理解的——抛开那些纯做外观设计或新锐技术的厂商不谈,不管是音箱还是耳机,那些被认为是Hi-Fi定位的产品,肯定是用价位来分开高低档位的。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消费者的疑惑。

  一般来说偏重于Hi-Fi定位的那些耳机产品,它们的厂商都很清楚其受众的需求,所以不太会在听音体验以外的地方下过多的力气。所以在某一些程度上,价格确实代表着音质高低。这让人们只需要对比价格,就能很轻易地理解这一些产品的音质表现档次了。

  不过我们要知道,Hi-Fi设备可不仅仅只有耳机而已,耳放、解码器甚至是线材、转盘机还有很多很多更加高端、神秘的东西,它们一起构成了高深莫测的庞大玄学。

  美国声学学会下属的杂志最近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科学家们通过数种手段来衡量一系列耳机产品的频响范围,尝试弄清耳机类型、价位、频响范围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的关联性。

  “实验根据结果得出,产品价位和频响范围,以及任何能够客观衡量的音质要素都没关系。”

  这个结果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但事实是很多年来一直都有人去做类似的实验,并且得出类似的结果。越贵的发烧设备不一定就越好,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给出这样的结论了。

  早在1994年的时候,美国音频工程学会就有研究者发表论文,称想要通过实验来确定人们看得见某种音响产品与否,和他们对这一些产品的音质的评价有没有直接联系。

  研究者得出一种结论说这是所谓的“证实偏见”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某种事物看着很高端,或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很贵,那我们对它的质量的印象就会被渲染加强。

  如果说“一分钱一分货”这个准则在Hi-Fi耳机那里还算是好用,毕竟每个厂商在推出一套耳机产品线的时候会有意将规格做出明显区别,以在价位上将它们显著区分开来。然而这句话到了别的设备,尤其是线材这边,那可就不一定适用了。

  如果偶尔关注,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会盛赞高级的音频线材,比如“声音被打开了”,“解析度逐步提升”等等。

  然而问题就在于,线材作为传递信号的媒介,它对音质的所谓影响真的是太“玄”了。

  著名的超自然现象打假人詹姆斯·兰迪曾经提供100万美元,只要有人能明确证明一条价值7250美元的顶级音频线究竟好在哪里。结果我们也想到了,没人能拿走这笔钱。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两种同类型的音响设备的AB对比,以此来评判它们之间的优劣或差异。然而当这些对比一旦来到盲听测试的领域的时候,很多发烧大牛却都露怯了。在看不到自己用的究竟是哪一款设备的情况下,听不出来就变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

  甚至网上还曾经有流传说,有人拿一条顶级的发烧线和一条废铁做成的“音频线”拿去给老资格的发烧友们盲听对比,结果答案根本没办法统一,认为后者音质更出色的大有人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这一小节的第一段中提到的那次实验在技术上的含金量上已经远远超出了盲听测试。为得到尽可能客观的结果,科学家使用了一种经过声学建模特质的人造头部,以及一双内置麦克风的人造耳朵。这样就能得到更贴近真实情境,却又能排除人的听音倾向等主观感受了。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科学家们其实还是发现了一些显著的差异,比如入耳式耳机的低音响应比贴耳式耳机或耳罩式耳机更好,而贴耳式耳机的频响精度是三类耳机中最差的等等。

  仔细想想,我们也能够理解这些研究得出的结果。抛开耳机本身不谈,至少从本质上说,解码器就是进行数模转换,耳放则是放大信号,而线材当然就是传递这些信号了。

  只不过这些信号在转换、放大和传递的过程中,完全无损只是理想情况,声音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影响发生明显的变化是难免的。而这,很大一部分就促成了大行其道的玄学,以及音频设备的选择困难。

  再者说,声音好不好听也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如果运气好,挑着了一个适合的设备,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声音不满意,再往上花钱也不一定可以解决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在选购设备的时候就完全冲着便宜的去买,因为高价位本身就有高价位的理由在,比如做工、用料、售后等。

  这般投入,究竟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声音呢?说“听过才知道”似乎太不靠谱,但对很多发烧友来说,那才是魅力所在啊。

上一篇:要知道的汽车喇叭使用小常识 下一篇:汽车的喇叭是在哪里